第(2/3)页 然而,柱子跟着陈阳在古董行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什么阵仗没见过?什么黑话暗语没听过?而且这种事不是遇到一次了,起初柱子和秦浩峰,对于这种满嘴片汤话,听得那可是云山雾罩,后来陈阳仔细跟两人讲解过,这些开口就是这些黑话、片汤话的买家,无非就是要压价而已。 沈先生这点道行,在他眼里简直是关公面前耍大刀,他想干什么,柱子心中明镜似的,知道这是对方在敲铲子(找借口压价),面上却不动声色,反而露出一丝遇到知音的赞同神色。 “沈先生果然是‘老法眼’(经验丰富的行家)!目光如炬!”柱子先顺势捧了对方一句,用的也是行内敬语,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平稳而自信,同样用精准的行话回应,句句打在点子上。 “您指出的这笔路和水头的细微之处,确实存在。” 说着,柱子微微抿嘴笑着,看着沈先生缓缓开口说道,“不过,咱们玩雍正官窑的都知道,那时候的粉彩,讲究的就是一个‘彩头’(彩料品质)和‘窑变’(烧造过程中的微妙变化)。” “因釉水和火候的极致追求,不同窑口、不同堂口(批次),甚至同一窑不同窑位出来的东西,发色和品相有点高一脚低一脚,参差不齐那是常有的事,不能单凭一点毛刺(小瑕疵)就断定身份。” 说完,柱子伸手拿起放大镜,递给沈先生,引导他看向盘底,话语更是直指核心:“最关键的是,沈先生,您看这款儿——大清雍正年制。” “这青花料色沉入胎骨;这笔锋,起笔落笔顿挫有力,骨架(字的结构)严谨,这叫官气十足!绝不是那些野路子的客货或者后挂彩(后期加彩)的玩意儿能写出来的神韵。” 他指着盘面上的纹饰,继续用行话巩固自己的论断:“您再上手盘盘,这釉面,这多熟(自然老道)!” “还有这红蝠的矾红彩,色阶丰富,油性足,亮头好;这桃实的绿彩,吃得住(颜色沉稳不发飘),厚润。这都是雍正官窑的典型路份,门儿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