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董卓废立皇帝、李郭二人控制献帝、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袁术自立为帝说到底都是为了自己,出发点都是以自己为第一位,是为了继续扩大自己的权势。 董卓是如此,李傕是如此,曹操是如此,袁术亦是如此。 他们那时都已经是诸侯,已经具有了自主的权力,拥有自己的势力和地盘,所考虑的都是如何继续再进一步,而不是傻傻的继续为朝廷,为皇帝效死力。 他们名为臣而实为君,所以天子作为大义所在,对他们而言更多意义上只是一件工具,一件非常非常有用的工具。 而奉天子和另立的出发点则截然不同,张杨奉天子,交权于朝廷,是希望献帝能光复汉室,袁绍另立刘虞,是希望其能做光武帝,虽然张杨和袁绍这样做成功后也对自己有利,但归根到底还是主要为了整个大汉王朝,他们在当时还是准备效力于大汉的,效力于老刘家的,他们更多的是把自己作为一名士族,而不是诸侯。 说到底,董卓、李傕、曹操、袁术等人的出发点是“君”,而袁绍、张杨等人的出发点是“臣”。 【最好的答案】 在三国那个年代里,虽然张杨奉天子和袁绍另立虽然都最终失败了,但从理论上来说,袁绍的另立之策还是更为有希望的。 首先“奉天子”虽然遵从正统,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很难按照正统的模式复兴汉室了。 在内部而言,当时天下虽然名义上还在大汉统治之下,但实际已经四分五裂,朝廷龟缩于一偶之地,这种情况下指望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带领群臣复兴汉室太过于不现实了。 而且这个孩子还做傀儡已经做习惯了,根本就不可能自己抓住权力。 历史上张杨奉天子就是太过于理想化了,他想把权力还给天子,但他不知道天子在朝廷根本就是一个摆设,结果张杨摆明了没有野心,没有一个诸侯基本的野望,这也使得他的部下董承和董昭最终都抛弃了他选择了更能做大事的曹操。 袁绍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才会有了另立之谋,在当时的那种乱世,必须要有一个真正英雄才能恢复汉室,而刘协只不过是下一个更始帝。 第(2/3)页